价内

价内 (In the Money) 这是一个来自期权世界的术语,简单说,就是你的期权“值钱了”。当一份期权合约如果立刻行使,能产生账面利润时(注意,这还没算你买它时花的钱),它就处于价内状态。具体来说,对于看涨期权,当股票市价高于你约定的买入价(即行权价)时,它就是价内;而对于看跌期权,则是当股票市价低于你约定的卖出价时,它才算价内。这种“值钱”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内在价值

理解“价内”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两个小场景。想象一下,期权就是一张特定价格的“买入券”或“卖出券”。

假设你花钱买了一张“A公司股票买入券”(一张看涨期权),它赋予你在未来某个时间以10元/股的价格买入A公司股票的权利。这个10元就是行权价。 现在,A公司的股价涨到了12元。这时,你的“买入券”就进入了“价内”状态。为什么?因为你可以用10元的约定价格,买入市场上价值12元的股票,中间有2元的差价。这2元就是这份期权的内在价值。它在“价内”的深度就是2元。

反过来,假设你买了一张“A公司股票卖出券”(一张看跌期权),权利是以10元/股的价格卖出A公司的股票。 后来,A公司的股价不幸跌到了8元。这时,你的“卖出券”也进入了“价内”状态。因为你可以把市场上只值8元的股票,以10元的约定价格卖出去,锁定2元的收益。这2元同样是这份期权的内在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价内”,我们把它和它的两个“兄弟”放在一起看看,它们共同描述了一份期权合约与其标的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

  • 价内 (In the Money): 期权有内在价值。行使权利,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是赚钱的。
  • 平价 (At the Money): 期权几乎没有内在价值。行权价等于或非常接近当前市价。行不行权,结果都差不多。
  • 价外 (Out of the Money): 期权没有内在价值。如果行权,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是亏钱的。比如,用10元的价格去买一个市价只有8元的股票,没人会这么做。

这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许多新手容易踩的坑。看到自己的期权“价内”了,就以为自己赚钱了,这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 一份期权最终是赚是亏,不仅要看它有没有内在价值,还要看你为它付出了多少成本,也就是期权金 (Premium)。 我们回到第一个例子,那张“价内”2元的看涨期权。虽然它有2元的内在价值,但如果你当初是花了3元期权金才买到这张“买入券”的呢?

  • 你的最终盈亏 = 内在价值 - 期权金 = 2元 - 3元 = -1元

结果你还是亏了1元。 这背后的道理和价值投资是相通的:一个好东西,买贵了也可能亏钱。 期权金里不仅包含了内在价值(如果有的话),还包含了时间价值——也就是你为未来价格波动的可能性所付出的“希望金”。这份“希望金”会随着到期日的临近而不断流逝。 因此,即使是交易价内期权,也绝不能忽略你付出的价格。安全边际的理念在这里同样适用:只有当期权的潜在收益(内在价值的增长)远大于你付出的成本(期权金)时,这笔投资才可能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