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

生成式AI

生成式AI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通常简称为GenAI,是人工智能(AI)领域中一颗耀眼的新星。它不像传统AI那样只能识别、分类或预测,而是能像一位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或作家一样,主动创造出全新的、原创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音乐、代码,甚至是视频。想象一下,你给它一个简单的指令,比如“画一只正在太空里喝咖啡的猫”,它就能为你生成一幅精美的画作;或者你让它“以沃伦·巴菲特的口吻写一封给投资者的信”,它就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这种“无中生有”的能力,正是生成式AI的魔力所在,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各行各业,当然也为我们价值投资者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要理解价值投资视角下的生成式AI,我们不必成为技术专家,但了解其基本原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一家公司的护城河。生成式AI的核心,可以比作一个见多识广、学富五车的“数字大脑”。 这个“大脑”的养成主要分两步:

  1. 第一步:海量学习(训练)。 研究人员会像喂养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一样,给AI模型“喂食”海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半个互联网的文本、无数的图片、代码库和学术论文。比如,大名鼎鼎的ChatGPT,其背后的大型语言模型 (LLM) 就阅读了巨量的书籍和网页。通过这种方式,模型学习到了人类语言的规律、知识的结构,甚至是不同风格的细微差别。
  2. 第二步:创造输出(生成)。 当我们向AI提出一个问题或指令时,它并不是简单地从数据库里搜索一个现成的答案。相反,它会根据自己学到的庞大知识库,通过极其复杂的概率计算,一个词一个词地“猜测”出最合理的下一个词应该是什么,最终“创作”出一段全新的、逻辑连贯的回答。这就像一位熟读唐诗三百首的诗人,即使不刻意抄袭,也能自然吟诵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新句子。

目前,市面上最著名的生成式AI应用包括了 OpenAI 公司的ChatGPT谷歌 (Google) 的Gemini(前身为Bard)、图片生成工具Midjourney等。它们正在从方方面面展示着这种技术的巨大潜力。

面对如此颠覆性的技术浪潮,狂热和泡沫往往相伴而生。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需要做的不是追逐市场的喧嚣,而是冷静地拿起放大镜,用最基本的投资原则去审视它。

还记得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吗?当时,任何公司只要在名字后面加上“.com”,股价就能一飞冲天,但最终绝大多数公司都化为尘埃。如今的AI热潮与之有几分相似。许多公司仅仅因为宣布“拥抱AI”,其估值便被吹上了天。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正是需要高度警惕的时候。沃伦·巴菲特有一个著名的原则叫做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即只投资自己能够理解的生意。面对复杂的AI技术,我们首先要问自己:

  • 我真的理解这家公司的AI技术是如何创造长期、可持续的现金流吗?
  • 它的高估值是建立在坚实的商业模式之上,还是仅仅建立在对未来的美好幻想之上?
  • 剥开AI的外衣,这家公司本身是一家优秀的企业吗?它有定价权吗?它的产品或服务是客户真正需要的吗?

记住,技术本身不是投资的理由,技术能够如何帮助企业建立和巩固其商业价值,才是我们关注的核心。

护城河 (Moat) 是价值投资的基石,它代表着一家公司能够抵御竞争、保持长期高利润率的结构性优势。在AI时代,护城河的形式可能正在发生变化,但其本质不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寻找真正的AI护城河:

  • 数据护城河: AI模型的强大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数据的质量和独占性。那些拥有海量、独特、无法被竞争对手轻易复制的专有数据公司,就建立起了强大的数据护城河。例如,一家医疗影像公司多年积累的、经过合规化处理的病理图片数据,对于训练一个精准的医疗诊断AI模型来说,就是无价之宝。
  • 算力与基础设施护城河: 训练和运行大型AI模型需要消耗惊人的计算资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算力”。这使得那些提供核心硬件(如高端芯片)和云计算服务的公司,成为了这场“淘金热”中的“卖铲人”。芯片巨头英伟达 (NVIDIA)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的高端GPU是训练AI模型的必需品,使其拥有了强大的定价权和市场地位。
  • 生态与整合护城河: 将AI能力无缝整合进一个已经拥有数亿用户的成熟产品生态中,是另一条难以逾越的护城河。微软 (Microsoft) 将AI助手Copilot融入其Office办公套件和Windows操作系统,就是一个绝佳案例。用户无需学习新的软件,就能在日常工作中享受到AI带来的便利,这极大地增强了原有产品的用户粘性,并创造了新的收费点。
  • 成本与规模护城河: 顶尖AI模型的研发和训练成本高达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入壁垒。只有少数科技巨头(如谷歌微软亚马逊 (Amazon))有能力承担这样的投入,从而在模型的基础能力上保持领先,形成规模优势。

从财务角度看,生成式AI对企业的影响是双刃剑。

  1. 作为生产力革命: AI可以自动化许多重复性、创造性的工作,从而大幅提升企业效率,降低成本。例如,软件公司可以用AI辅助编写代码,客服中心可以用AI机器人回答大部分用户问题,市场部门可以用AI生成营销文案和图片。这些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提升公司的利润率 (Profit Margin)。
  2. 作为利润侵蚀器: 然而,如果AI能力最终变成像电力一样的基础商品(utility),那么所有公司都必须为之付费,它就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巨大的成本中心。公司为了保持竞争力,不得不购买昂贵的AI服务或硬件,这笔开销可能会侵蚀掉效率提升所带来的利润。

因此,我们在分析一家公司时,需要辨别它究竟是AI的受益者,还是仅仅是AI的消费者。一个理想的投资标的,应该是能利用AI来加固自身护城河、创造新价值,而不是仅仅为了“跟上潮流”而增加一项新的巨大开支。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直接预测哪一个AI应用会最终胜出,如同在沙滩上捡贝壳,难度极高。但我们可以运用价值投资的智慧,采取一些更为稳健的策略。

这个策略源自19世纪的美国淘金热,当时最赚钱的不是辛苦挖金的矿工,而是向他们出售铲子、牛仔裤和帐篷的商人。在AI这场新的“淘金热”中,“卖铲人”就是那些提供AI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的公司。

  • 芯片制造商: 如前所述,英伟达是AI芯片领域的绝对王者。
  • 云计算服务商: 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和谷歌的Cloud是训练和部署AI模型的主要平台。它们将算力作为一种服务出租,无论上层的AI应用谁主沉浮,它们都能稳定地收取“租金”。

投资“卖铲人”的好处在于,我们无需赌对最终的赢家,只要AI产业持续发展,它们的需求就会持续存在。

这个策略关注的不是纯粹的AI公司,而是那些利用AI技术来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优秀传统企业。这些公司通常已经拥有强大的品牌、庞大的客户基础和成熟的商业模式。

  • 软件巨头: 例如,Adobe将其创意设计软件与AI生成工具(如Firefly)深度结合,让设计师的工作效率指数级提升,从而让客户更离不开它的产品生态。
  • 特定行业龙头: 思考一下,在金融、法律、医疗、工业制造等领域,哪些龙头公司能够利用自己积累的行业数据和知识,开发出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专用AI工具,从而进一步拉开与第二名的差距?

投资“AI赋能者”的核心,是寻找那些能够将AI“内化”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实现“1+1 > 2”的效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坚决避开那些只有故事、没有业绩的公司。 市场上总会有一些小型公司,凭借一个AI概念,在没有稳定收入和利润的情况下,估值被炒到天上。这往往是投机,而非投资。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必须坚持审视公司的财务报表,关注其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和资产负债健康度。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问问自己,如果剔除所有关于AI的美好叙事,这家公司本身的生意是否仍然值得投资?我们是否为它支付了一个合理的价格,即是否拥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生成式AI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技术变革之一,它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遇。然而,越是喧嚣的时刻,就越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对价值投资者而言,生成式AI不是一个需要盲目追逐的标签,而是一个需要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强大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它去发现新的护城河,评估企业未来的竞争力,但我们最终的决策依据,永远应该是那些颠扑不破的价值投资原则:理解你所投资的,寻找宽阔的护城河,并以合理的价格买入。 在这个由算法和数据驱动的新世界里,这份源自智慧的“罗盘”,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