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维
程维(Cheng Wei),中国企业家,滴滴出行(Didi Chuxing)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家,但其创办和执掌滴滴出行的十年兴衰史,却构成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商业案例,为所有价值投资者提供了一面观察企业价值、护城河、风险与企业家精神的绝佳棱镜。对于想读懂中国新经济公司的投资者而言,理解程维和他的“出行帝国”,就是一堂关于成长、资本、野心与敬畏的必修课。
从“阿里铁军”到“出行霸主”
程维的商业生涯,是一部典型的草根逆袭与时代机遇交织的史诗。他的故事,对于理解一家企业的基因和文化至关重要。
“地推”烙印与创业原点
程维的职业生涯起步于阿里巴巴。在阿里任职的八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的销售员做到了“阿里铁军”的核心管理者,这段经历深刻地塑造了他的商业风格:目标导向、执行力强、敢于打硬仗。这种深入一线、贴近用户的“地推”精神,也成为日后滴滴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2012年,程维敏锐地洞察到了城市居民“打车难”的巨大痛点。彼时,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程维看到了技术改造传统出行行业的可能性,毅然辞职创办了滴滴打车。这第一步,就体现了优秀企业家的一个关键特质:发现并致力于解决一个真实且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一个好的生意,其起点往往就是对一个好问题的解答。
“补贴大战”:烧钱烧出的护城河?
滴滴的成长之路,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从最初与快的打车的“殊死搏斗”,到后来与国际巨头Uber中国的世纪对决,程维主导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惨烈、也最经典的补贴大战。
- 闪电战与消耗战: 在与快的的竞争中,双方在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的资本支持下,疯狂向司机和乘客发放补贴。程维展现了其坚韧和敏锐的战斗嗅觉,最终在资本的撮合下,滴滴与快的合并,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战争。
- 迎战“外敌”: 随后,Uber携雄厚资本和全球经验进入中国市场。程维再次披挂上阵,通过更接地气的运营、更懂中国市场的产品设计以及更凶悍的融资能力,与Uber展开全面对抗。这场战争的高潮,是程维与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会面,成功获得苹果1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极大地提振了士气。
最终,滴滴收购了Uber中国,程维一战封神,滴滴也成为了中国出行市场无可争议的霸主。 从投资角度看,“补贴大战”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商业行为。它在短期内会造成巨额亏损,严重侵蚀财务报表。但程维和其背后的投资者,如软银集团的孙正义,赌的是另一件事:用最短的时间、最极致的方式构建起基于网络效应的护城河。当一个平台拥有了足够多的司机和乘客后,其匹配效率会远超对手,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这种用资本换取市场规模,再用规模铸造护城河的打法,是理解许多平台型互联网公司的关键。然而,这种护城河是否坚不可摧,后来的故事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程维的“棋局”:无边界的野心
统一国内网约车市场后,程维并未停下脚步。他心中的滴滴,绝非一个“打车软件”那么简单。他开始了一场宏大的业务扩张“棋局”,试图将滴滴打造成一个一站式的出行及生活服务平台。
多元化探索:从出行到万物
在程维的构想中,滴滴的边界不断向外延伸:
- 横向扩张: 从核心的快车、出租车业务,延伸至顺风车、代驾、豪华车、公交、共享单车(青桔单车)等,试图覆盖用户所有地面出行的场景。
- 纵向深耕: 向上游的汽车产业链延伸,涉足加油、维保、租车、金融服务等,打造汽车服务生态。
- 跨界奇袭: 滴滴甚至一度将触角伸向了外卖和社区团购(橙心优选)等领域,试图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分一杯羹。
- 决胜未来: 程维投入重金布局自动驾驶,他认为这是出行行业的终极解决方案,也是滴滴必须拿下的未来。
对于投资者而言,评估这种多元化是“锦上添花”还是“失焦之举”(Diworsification)至关重要。成功的多元化能创造协同效应,打开新的增长曲线;而失败的多元化则会分散资源,拖累主业。滴滴的多元化探索,部分成功,部分则因竞争激烈或战略不清而折戟。这提醒投资者,在分析一家公司时,不仅要看其扩张的雄心,更要审视其扩张的逻辑和能力边界。
从巅峰到谷底:监管风暴与价值重估
就在滴滴如日中天,准备以“出行巨无霸”的姿态登陆资本市场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程维和所有投资者都上了一堂关于风险的震撼教育课。
“闪电”上市与“雷霆”监管
2021年6月30日,滴滴在未进行大规模宣传的情况下,“静悄悄”地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IPO(首次公开募股)。然而,上市仅两天后,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便以“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为由,对滴滴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并要求应用商店下架滴滴App。 此后,一系列监管重拳接踵而至,直指滴滴在数据安全、用户信息保护、市场垄断地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场监管风暴的烈度远超市场预期,直接导致滴滴的商业前景蒙上巨大阴影,股价一落千丈,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最终,在上市不到半年后,滴滴宣布从纽交所退市,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 这一事件,成为了全球资本市场观察中国公司的标志性事件。它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企业经营绝不能忽视监管风险与政治风险。
给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程维与滴滴的过山车式经历,虽然并非一个传统的价值投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教训却无比深刻,值得每一位投资者反复回味。
启示一:伟大的生意 vs. 合理的价格与隐藏的风险
滴滴无疑是一门拥有强大网络效应的伟大生意。然而,正如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所说,“用一个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伟大的公司,远胜于用一个伟大的价格买入一家合理的公司。” 在滴滴上市前后,其高昂的估值已经部分透支了未来的成长预期。 更重要的是,这个价格中并未充分反映其潜藏的巨大监管风险。这为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提供了完美的注脚。安全边际不仅是财务上的折扣,更是对未来不确定性,尤其是那些难以量化的“黑天鹅”风险的缓冲垫。当一家公司的命运与宏观政策、地缘政治高度绑定时,投资者必须要求更高的安全边जिए,或者干脆选择避开。
启示二:护城河的动态演变与脆弱性
滴滴用百亿补贴烧出的网络效应护城河,一度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但监管的一纸禁令,通过限制新用户注册,瞬间就在这条护城河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让竞争对手得以乘虚而入。 这告诉我们,护城河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演变的。技术、品牌、成本优势、网络效应等都是有效的护城河,但它们都可能被新的技术、商业模式,或是强大的外部力量(如监管)所侵蚀。查理·芒格提醒我们要使用“多模型思维”来分析问题,在评估护城河时,除了商业分析,还必须引入对政策、社会、法律等多维度的考量。
启示三:企业家精神的双刃剑
程维身上那种“战天斗地”、永不服输的企业家精神,是滴滴成功的关键驱动力。他的果决、坚韧和强大的融资能力,帮助公司在九死一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这种极度扩张和有时略显激进的文化,也可能在无形中埋下了与监管环境发生冲突的种子。这呼应了另一位投资大师菲利普·费雪的观点,即深度调研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和企业文化至关重要。投资者需要思考: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是资产还是负债?公司的文化能否与时俱进,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平衡好与社会、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启示四:敬畏市场,更要敬畏“看不见的手”
滴滴的案例最终极的启示,是关于“敬畏”。在现代商业社会,尤其是在中国,一家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更取决于它能否在复杂的宏观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只“看不见的手”,不仅指亚当·斯密所说的市场,更包括了政策、法规和社会共识。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我们的能力圈不仅要覆盖财务报表和商业分析,还必须扩展到对宏观环境、产业政策和地缘政治的理解。投资,归根结底是对未来的下注,而未来,是由无数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因素共同塑造的。程维和他的滴滴,用千亿美金的代价,为我们生动地演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