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Michael Milken

Michael Milken (迈克尔·米尔肯),被誉为“垃圾债券之王”(Junk Bond King),是20世纪后期美国金融界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通过创建和主导高收益债券市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企业融资模式,为无数新兴企业和杠杆收购(LBO)交易提供了资金“燃料”,深刻地改变了美国乃至全球的资本格局。米尔肯的故事是一部交织着金融天才、颠覆式创新、巨额财富与法律审判的复杂史诗。他既被视为驱动经济增长的英雄,也被指为贪婪无度的恶棍,其职业生涯的起落为所有投资者提供了一面深刻反思价值、风险与边界的镜子。

“垃圾债券之王”的崛起之路

寒门学霸与沃顿的启蒙

米尔肯并非出身于华尔街的权贵世家。他成长于一个加州的中产家庭,凭借出色的才智考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著名的沃顿商学院 (Wharton School)。正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一份深刻影响其一生的学术研究——由经济学家W. Braddock Hickman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所做的关于公司债券历史表现的报告。 米尔肯像一位寻宝者一样,在故纸堆般的数据中发现了一个被市场集体忽视的惊人事实:从长期来看,一个由低于投资级(investment grade)评级的债券构成的、充分分散的投资组合,其回报率远高于那些被评为“安全”的优质债券,甚至超过了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 即便剔除掉其中一部分债券违约造成的损失,整体的超额收益依然十分可观。这个发现点燃了米尔ken心中的火焰,他意识到,市场给这些所谓“垃圾”的债券贴上的风险标签,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错误定价,而这,正是价值投资的绝佳猎场。

德崇证券:打造高收益债券帝国

带着这个革命性的想法,米尔肯加入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投资银行Drexel Burnham Lambert(德崇证券)。在70年代,高收益债券市场几乎不存在。所谓的“垃圾债券”大多是“堕落天使”(fallen angels)——那些曾经辉煌、但后来陷入困境的公司所发行的债券,市场交易极为清淡。 米尔肯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仅是一个交易员,更是一个市场创造者。他做了两件开创性的事:

  1. 说服买方: 他用严谨的数据和逻辑,向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展示了高收益债券作为一种资产类别的魅力,让他们相信高收益足以补偿高风险。
  2. 创造卖方: 他主动出击,为那些被传统银行和资本市场拒之门外的公司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渠道。这些公司要么是新兴行业的挑战者(如挑战AT&T的MCI Communications和后来开创24小时新闻模式的CNN),要么是拥有优质资产但现金流暂时紧张的企业。

更重要的是,米尔肯的垃圾债券成为了80年代那场波澜壮阔的杠杆收购浪潮的“引擎”。像KKR (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这样的收购巨头,正是利用米尔肯提供的巨额高收益债券作为“弹药”,才得以“蛇吞象”,收购那些规模庞大但管理不善的上市公司。米尔肯和他每年在比佛利山庄举办的“野兽舞会”(Predators' Ball),一度成为了那个时代资本力量的象征。

米尔肯的“价值投资”逻辑

尽管米尔肯的工具是债券,且操作手法极具侵略性,但其内核却与价值投资的理念惊人地相似。他并非在进行鲁莽的赌博,而是在进行一种另类的价值投资

在风险中寻找价值:重新定义“垃圾”

在米尔肯看来,“垃圾”这个词本身就是市场偏见的产物。他和他的团队对每一家寻求融资的公司都进行着堪比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式的、极其详尽的尽职调查。他们关注的不是华尔街分析师们追逐的季度盈利,而是:

他坚信,市场的恐惧和短视导致了对这些公司偿债能力的过度悲观,从而给出了过高的收益率作为“风险补偿”。米尔肯做的,正是在市场集体非理性的地方,发现并获取被严重低估的价值。这就像在一个被人们普遍认为治安不好的街区,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一栋结构坚固、租金可观的房子。

“现金流为王”的信条

米尔肯是“现金流为王”这一理念的早期信徒和坚定实践者。在分析一家公司时,他更看重其产生自由现金流 (Free Cash Flow)的能力,而非会计准则下可以被轻易操纵的“净利润”。他深知,只有真金白银的现金流入,才是偿还利息和本金的最终保障。 这种对现金流的执着,让他能够识别并支持那些拥有巨大潜力但暂时处于亏损状态的成长型公司。这与后来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等价值投资大师强调自由现金流和“所有者盈余”的观点不谋而合,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商业洞察力。

帝国倾塌与法律的审判

米尔肯的成功颠覆了旧有的金融秩序,也为他树立了无数强大的敌人。当他和他所代表的力量变得过于庞大时,来自监管和司法部门的审视也随之而来。

华尔街的指控

1980年代末,时任纽约南区联邦检察官的Rudy Giuliani(鲁迪·朱利安尼)发起了一场针对华尔街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在这场风暴中,著名的套利交易商伊万·博斯基 (Ivan Boesky)因内幕交易(insider trading)被捕,为了换取减刑,他选择与政府合作,并指证米尔肯是其信息网络中的关键一环。 随后,联邦政府对米尔肯提起了包含98项罪名的诉讼,其中最核心的指控包括利用《RICO Act》(反欺诈和腐败组织法)、证券欺诈(securities fraud)和市场操纵等。检方认为,米尔肯利用其在高收益债券市场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建立了一个秘密网络,非法交换信息、操纵价格,为自己和核心客户谋取暴利。然而,米尔肯和他的支持者坚称,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激进但合法的做市行为,他是被企图维护自身地位的旧金融精英们“政治迫害”了。

认罪、入狱与重生

面对可能导致所有资产在审判前就被冻结的RICO法案的巨大压力,米尔肯最终选择了一条妥协之路。他承认了6项相对较轻的重罪,主要涉及信息披露和税务违规,但坚决否认了内幕交易和敲诈勒索等核心指控。他最终被判处10年监禁(实际服刑22个月),并支付了高达6亿美元的罚款和赔偿,同时被终身禁止从事证券行业。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金融之王,人生轨迹就此逆转。出狱后,米尔肯的形象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自己不幸罹患前列腺癌,但在积极治疗后奇迹般地康复。此后,他将人生的重心转向慈善事业,投入巨资支持医疗健康研究,并创办了极具影响力的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 (Milken Institute)。2020年,他获得了时任美国总统Donald Trump的全面赦免。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米尔肯跌宕起伏的一生,就像一部浓缩的资本市场教科书,其中蕴含的教训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依然光芒四射。

启示一:逆向思考,在被误解的资产中寻找机会

米尔肯的核心成就是,在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垃圾”里淘到了黄金。这告诉我们,市场往往会给资产贴上简单粗暴的标签,比如“垃圾股”、“夕阳产业”等。这些标签会引发集体性的恐惧或抛弃,从而导致价格严重偏离价值。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的任务就是撕掉标签,进行独立的逆向投资 (Contrarian Investing)思考,去发现那些被市场错杀的、拥有坚实基本面的好公司。

启示二:深入研究是抵御风险的最佳武器

米尔肯的成功绝非偶然,他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团队和一套严谨的分析体系。他之所以敢于重仓那些高风险债券,是因为他通过深入研究,获得了比市场更深刻的认知。这对我们的启示是:永远不要将无知当作勇敢。 在你投资任何一家公司之前,都必须像米尔肯研究债券一样,去深入了解它的商业模式、财务状况、管理层以及它是否拥有强大的护城河 (Moat)。你的知识储备,就是你投资的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启示三:认识到“杠杆”是把双刃剑

米尔肯的垃圾债券,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种高杠杆的融资工具。它能帮助企业快速扩张,也能在经济下行或经营不善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个人投资者,这条教训同样适用。在使用融资融券 (Margin Trading)等杠杆工具时,必须极度审慎。杠杆在放大你收益的同时,也以同样甚至更大的倍数放大了你的风险。正如巴菲特所警告的,为了赚那些你本不需要的钱,而压上你已经拥有且不可失去的钱,是极其愚蠢的。

启示四: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不可逾越

无论后人如何评价米尔肯的功过,他最终锒铛入狱的事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警示。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任何试图挑战法律、游走于道德灰色地带的行为,都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真正的价值投资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建立在诚信和规则之上的成功,才是唯一可持续的成功。投资的智慧,不仅在于计算价值,更在于坚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