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p.com_group

Trip.com Group

Trip.com Group(中文常称:携程集团),一家全球领先的一站式旅行服务公司。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线上旅行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地摆放着从机票、酒店、火车票到旅游度假、商旅会务等几乎所有与“出行”相关的商品。这家公司于1999年在中国上海创立,最初以“携程”这个名字为大众所熟知,并凭借其标志性的“鼠标+水泥”模式,深刻地改变了国人的出行预订方式。如今,它的业务已遍及全球,旗下拥有Trip.com、携程、天巡(Skyscanner)和去哪儿网(Qunar)等多个知名品牌,服务着数以亿计的用户。

“携程在手,说走就走”这句广告语,曾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见证了Trip.com Group从一家初创公司成长为全球旅行巨头的非凡历程。

故事始于1999年,由梁建章季琦沈南鹏范敏这四位日后在中国商界赫赫有名的“携程四君子”联合创立。在那个互联网方兴未艾的年代,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鼠标+水泥”的商业模式。

  • 鼠标 (Mouse): 指的是线上网站。用户可以在网上浏览和选择酒店、机票等产品。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新潮的概念。
  • 水泥 (Cement): 指的是线下的呼叫中心(Call Center)和地推团队。由于当时在线支付和用户习惯远未普及,一个庞大的呼叫中心负责处理用户的电话预订和咨询,而地推团队则穿梭于各大城市的酒店和机场,派发携程会员卡,建立合作关系。

这种模式巧妙地结合了互联网的效率和传统服务的可靠性,为携程构筑了第一道坚固的护城河,使其在早期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于2003年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NASDAQ)市场。

如果说“鼠标+水泥”让携程站稳了脚跟,那么一系列教科书式的并购则让它成为了行业内无可争议的霸主。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在线旅游市场(Online Travel Agency, 简称OTA)一度陷入了惨烈的“烧钱”价格战。为了结束混战、整合市场,携程展现了其如同“八爪鱼”般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

  • 关键战役: 2014年至2015年,携程接连通过资本运作,将昔日的劲敌艺龙(eLong)和去哪儿网收入麾下。这两次并购被视为中国互联网并购史上的经典案例,它们彻底结束了国内OTA市场的恶性竞争,使得携程的市场份额达到压倒性优势,从而获得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和盈利能力。

在巩固了国内市场后,Trip.com Group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全球舞台。公司提出了清晰的全球化战略(Globalization),不再满足于只做“中国游客的出境游生意”,而是要成为服务全球用户的全球化公司。

  • 海外落子: 通过收购英国的全球机票搜索平台天巡(Skyscanner)和印度的在线旅游公司MakeMyTrip,并大力发展自有国际品牌Trip.com,集团的全球化布局逐步深化。

尽管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旅游业带来了沉重打击,但Trip.com Group凭借其强大的韧性和在中国市场的稳固地位,成功穿越周期。疫情后的复苏,也再次验证了人类对于旅行探索的渴望是一种永恒的需求。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理解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至关重要。Trip.com Group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分析范本。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说,他寻找的是“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经济城堡”。Trip.com Group的护城河主要由以下几点构成:

  • 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 这是平台型企业的核心优势。更多的用户会吸引更多的酒店、航司等供应商入驻平台,而更丰富的供应商选择和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又会吸引更多的用户。这种“飞轮效应”一旦形成,会自我加强,让领先者强者恒强,后来者极难追赶。就像一个生意兴隆的大集市,商贩和顾客都愿意往这里挤,使得集市越来越繁荣。
  • 规模效应 (Scale Effect): 作为行业巨头,Trip.com Group每年处理的交易额(GMV)高达数千亿甚至上万亿人民币。巨大的采购量使其在与酒店、航空公司的谈判中拥有极强的话语权,能够拿到更低的采购成本和更高的佣金返点,这是小型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同时,庞大的业务量也摊薄了技术、客服等固定成本,实现了更高的运营效率。
  • 品牌护城河 (Brand Moat): 经过二十多年的深耕,“携程”在中国用户心中几乎是“在线预订”的代名词,这种强大的品牌认知和用户信任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大大降低了公司的获客成本

一家优秀的公司不仅要有宽阔的护城河,还要有清晰的成长路径。Trip.com Group的增长潜力体现在两个维度:

  • 国内市场深耕: 尽管已是龙头,但中国旅游市场的潜力仍未完全释放。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消费正在从“标配”向“高配”升级。低线城市的渗透率提升、休闲度假产品的深化、以及结合内容直播等新模式的“旅行+”探索,都为国内业务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
  • 全球化星辰大海: 全球旅游市场的规模数倍于中国市场。Trip.com Group凭借其领先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技术实力和在中国市场验证过的成功经验,向全球扩张是其未来最重要的增长故事。尽管会面临Booking Holdings(旗下拥有Booking.com, Agoda)和Expedia Group等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但这片广阔天地依然大有可为。

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投资Trip.com Group也需要正视其面临的风险:

  • 宏观经济与周期性: 旅游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与宏观经济景气度高度相关。经济衰退、地缘政治冲突、公共卫生危机(如新冠疫情)等黑天鹅事件,都会直接冲击人们的出行意愿和消费能力。
  • 新的竞争格局: 市场并非静止不变。以美团为代表的本地生活平台,凭借其高频打低频的策略,在酒店预订领域,尤其是在低线城市和本地休闲场景中,对携程构成了有力挑战。此外,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也在利用其强大的流量和内容生态,切入旅行产品的“种草”和交易环节,改变着用户的决策路径。
  • 监管风险: 作为平台经济的巨头,公司始终面临来自全球各地的反垄断、数据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压力。

对于普通投资者,从Trip.com Group的案例中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实用的投资启示:

  1. 1. 投资于“不变”的需求,寻找“长青”的生意。 投资Trip.com Group,本质上是投资于人类“探索世界”这一永恒不变的需求。优秀的商业模式能够将这种需求转化为持续的自由现金流。在你的能力圈内,寻找那些能满足人类基本欲望且拥有强大竞争壁垒的公司。
  2. 2. 学会与周期共舞。 传奇投资家彼得·林奇(Peter Lynch)告诉我们,投资周期性公司的最佳时机,往往是在行业极度悲观、公司股价承压之时。前提是,这家公司必须拥有强大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足以“熬过冬天”。在行业低谷时敢于逆向投资龙头企业,往往能获得最丰厚的回报。
  3. 3. 警惕“好公司”的“坏价格”。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Trip.com Group无疑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价格都是好的买点。投资者需要对其未来的成长性进行审慎评估,并结合市盈率(P/E)、市净率(P/B)、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V/EBITDA)等估值工具,判断当前股价是否处于合理区间,避免支付过高的价格而陷入“成长陷阱”。
  4. 4. 动态审视护城河。 商业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护城河。投资者需要像一个守城大将一样,持续跟踪Trip.com Group的护城河是否依然坚固。例如,它如何应对美团和抖音等新模式的挑战?其全球化战略的进展是否顺利?管理层是否依然睿智和专注?只有不断地审视和验证,才能确保你的投资逻辑依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