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助推

助推 (Nudge),源于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与法学家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在其合著的同名书籍《助推》中提出。它并非强制命令或硬性规定,而是一种巧妙的“选择架构”(Choice Architecture)设计,通过一些微小、无成本或极低成本的方式,以可预测的方式改变人们的选择,但同时保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简单来说,助推就像是在十字路口设置一个清晰的路标,而非修建一堵墙。它不禁止你走任何一条路,但会让你更容易地走向那个更优的目的地。在投资领域,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各种力量“助推”着,有些引导我们走向财务自由,有些则将我们推向亏损的深渊。对于一名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识别并善用助推,是修炼投资心性、实现长期目标的关键一环。

“助推”的起源:一位经济学家的“懒人智慧”

传统经济学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us),总能做出最优决策。但塞勒教授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更真实的故事:人类是“有限理性”的,我们常常依赖直觉、情感和经验法则来做决定,这使得我们的行为充满了可预测的“非理性”。 这背后是两种思维系统的博弈,正如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所描述的:

我们的大脑天生“懒惰”,倾向于使用节能的系统1。而“助推”理论的精髓,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精心设计环境,让那个需要系统2深思熟虑才能做出的“好决策”,变成系统1可以轻松完成的“默认选项”。 举个生活中的经典例子:

任何影响我们决策环境的人,都是一位“选择架构师”(Choice Architect)。你的理财顾问、你使用的交易软件开发者、财经新闻的编辑,甚至你自己,都在扮演这个角色。关键在于,他们(和你自己)所设计的架构,究竟是把你推向何方?

投资世界中的“坏助推”:无处不在的陷阱

在投资这个充满金钱诱惑与恐惧的竞技场,我们面临的“坏助推”远多于“好助推”。这些设计精巧的陷阱,往往利用我们的人性弱点,诱导我们做出违背长期利益的短期决策。

交易软件的“游戏化”设计

许多券商APP的设计,与其说是投资工具,不如说是数字老虎机。

财经媒体的“噪音”轰炸

财经媒体的商业模式是吸引眼球,而不是帮助你赚钱。因此,它们的报道天然地充满了“坏助推”。

“明星基金”的营销诱惑

基金公司在宣传产品时,也是出色的“选择架构师”,它们总会展示最有利的一面来“助推”你购买。

成为自己的“选择架构师”:为价值投资构建“好助推”

认识到“坏助推”的存在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借鉴“助推”的智慧,主动为自己设计一套有利于长期投资的“选择架构”。我们要从被动的选择者,转变为主动的架构师。

自动化你的投资纪律

这是最简单也最强大的“好助推”,它能有效地对抗我们“高买低卖”的天性。

设计你的信息环境

你的所见所闻,塑造了你的投资决策。因此,主动管理你的信息输入至关重要。

创建一份投资清单

这是传奇投资家、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极力推崇的工具。

结语:从“被动选择者”到“主动架构师”

“助推”理论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相:环境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我们的许多选择,不过是在特定环境下被“设计”出来的结果。 在投资的漫漫长路上,我们无法改变市场的波动,也无法根除人性的弱点。但是,通过理解“助推”的原理,我们可以从一个被各种“坏助推”左右的被动选择者,转变为一个能够为自己量身打造“好助推”的主动架构师。 通过自动化投资、净化信息环境、使用投资清单等方法,我们实际上是在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往理性决策的“下坡路”。在这条路上,做出正确的、符合价值投资原则的决策会变得更加轻松自然,而那些冲动的、破坏长期收益的错误行为则会遇到更多的“阻力”。这,或许就是通往投资成功之路上,最实用的“懒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