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bastian Thrun

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这位德国出生的创新者、教育家和企业家,是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领域的先驱。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一本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的辞典会收录一位科学家?答案很简单:特龙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如何发现和创造长期价值的教科书。他并非在华尔街交易股票,而是在现实世界中“构建”那些值得长线持有的伟大企业。从领导Google(现为Alphabet的一部分)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到创办在线教育平台Udacity,特龙的每一次出手都精准地押注于能够重塑世界的宏大趋势。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特龙的思维方式,就是学习如何透过纷繁的短期市场噪音,识别出那些真正拥有未来、能够构筑起坚不可摧“护城河”的伟大事业。

在投资世界里,我们习惯于崇拜那些像Warren BuffettPeter Lynch一样,能从成千上万家公司中挑出“价值洼地”的选股大师。然而,塞巴斯蒂安·特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更为根本的视角:与其在沙砾中寻找黄金,不如去理解那些正在“点石成金”的人。 特龙本人并不管理基金,也不发布投资建议,但他的一生都在从事最纯粹的“价值创造”活动。他的工作方法——基于第一性原理思考,解决最棘手、最重要的问题——与价值投资大师们深入研究公司基本面、探寻内在价值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Benjamin Graham教导我们要买入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证券,这是一种发现价值的智慧。而特龙则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智慧:如何从零开始,通过技术和远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价值。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直接投资特龙这样的创业者或许遥不可及(那是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的领域),但学习他的思维模型,可以极大地提升我们识别“明日之星”的能力。他的故事能帮助我们回答价值投资中一些最核心的问题:

  • 真正的长期主义是什么样的?
  • 在科技时代,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是什么?
  • 如何评估那些看似“烧钱”的创新业务的真实价值?
  • 作为投资者,最重要的投资是什么?

因此,将特龙纳入本辞典,并非将他定义为一位传统投资家,而是将他作为一个“价值创造”的活案例。通过解构他的思想与实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驱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从而成为更聪明的长期投资者。

特龙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对于价值投资者极具启发性的篇章。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四大核心启示。

2005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Grand Challenge)举办了一场机器人汽车挑战赛。在莫哈韦沙漠中,所有参赛的无人车都未能完成150英里的赛程。然而,由特龙带领的Stanford University团队所研发的“斯坦利”(Stanley)是表现最好的赛车之一。仅仅两年后,他的团队就赢得了下一届城市挑战赛。这个看似“一夜成名”的胜利,背后是特龙和他的团队长达数年的潜心研究和无数次失败的尝试。 这个项目后来演变成了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Waymo。从沙漠中的一次挑战赛,到一个估值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潜在业务,这中间跨越了十多年的时间。

  • 投资启示:

真正的颠覆性创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市场总是充斥着对季度财报的过度关注和对短期波动的狂热追逐,但这往往会让我们错失那些正在“静水流深”处积蓄力量的伟大公司。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必须培养“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当发现一家公司拥有改变世界的愿景,并且其管理层正以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力投入其中时,我们应该给予的不是怀疑,而是时间。这正是巴菲特所说的,他最喜欢的持股周期是“永远”。投资那些拥有长远规划并持续投入的公司,本身就是一种安全边际

特龙所做的工作,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技术或产品。以无人驾驶为例,他构建的不仅仅是一辆会自己开的汽车,而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

  • 高精地图: 持续更新的、厘米级精度的世界模型。
  • 感知硬件: 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阵列。
  • 决策算法: 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能应对无穷尽路况的AI大脑。
  • 数据闭环: 每辆车在路上行驶的每一公里,都在为整个系统贡献数据,使其变得更聪明、更安全。

这个系统一旦建立并开始运转,就会形成强大的“飞轮效应”。更多的车辆带来更多的数据,更多的数据训练出更好的AI,更好的AI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合作伙伴,从而让整个生态的壁垒越来越高。

  • 投资启示:

在21世纪,最深的“护城河”不再仅仅是品牌、成本优势或分销渠道。技术和数据驱动的网络效应正在成为最难以逾越的壁垒。 投资者需要升级自己的认知框架,去识别那些正在构建生态系统的公司。当你分析一家科技公司时,不要只看它当前的产品卖得好不好,更要问:

  1. 它是否在积累一种独特的、难以复制的数据资产?(例如Amazon的消费数据和AWS的运营数据)
  2. 它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让用户“锁定”其中,并吸引更多的开发者或合作伙伴加入?(例如Apple的iOS生态)
  3. 它的核心优势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自我增强吗?

学会用“生态思维”去审视公司,你就能更早地发现那些未来可能拥有“收费桥”般定价权的企业。

在Google X(后来更名为X Development)担任负责人期间,特龙的使命是孵化“登月项目”(Moonshots)。这些项目的特点是:

  • 目标宏大: 旨在实现10倍的改进,而非10%的优化。它们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巨大问题,比如用气球提供互联网(Project Loon)、用智能隐形眼镜监测血糖(Verily的一部分)等。
  • 拥抱失败: 团队被鼓励快速尝试、快速失败。他们庆祝的不是项目的成功,而是通过实验快速获得认知。如果一个项目被证明不可行,团队会迅速将其关闭,并把学到的经验应用到下一个挑战中。

这种模式看似风险极高,但它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投资智慧:不对称的风险回报。 任何一个“登月项目”,其最大的损失是有限的(投入的研发成本),但一旦成功,其回报可能是无限的(开创一个全新的万亿级市场)。这种“赢则赢得全世界,输则只输掉赌注”的特性,是许多伟大投资的核心。

  • 投资启示:

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里,当然不应该全是高风险的“登月”项目。但理解“登月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评估那些勇于投资未来的成长型公司。当一家公司将大量利润用于研发(R&D)时,许多传统投资者会视其为“费用”,认为它侵蚀了当期利润。但拥有“登月思维”的投资者会看到,这其实是公司在购买一张张“期权”——通往未来的可能性。

  在评估这类公司时,关键是判断其研发投入是**“有纪律的探索”**还是**“无节制的烧钱”**。像特龙在Google X建立的机制一样,有纪律的探索有明确的目标、快速的验证迭代和果断的止损机制。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要去寻找那些不仅有梦想,更有实现梦想的科学方法论的团队。这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像[[Cathie Wood]]的投资逻辑,同时又为其增加了一层基于技术可行性的审慎判断。

2011年,特龙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放弃了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职,并与同事一起开设了一门免费的在线人工智能课程。这门课程吸引了全球16万名学生。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和在线教育的巨大潜力,于是他创办了Udacity。Udacity的使命是“民主化教育”,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以低廉的成本学习到最前沿的科技技能。 特龙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句古老的格言,这句格言由Benjamin Franklin说出,并被Charlie Munger奉为圭臬:“投资于知识,收益最佳。”(An investment in knowledge pays the best interest.)

  • 投资启示: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条启示具有双重意义。

  1. 第一重,投资于自己的认知。 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商业世界。十年前的主导产业,今天可能已步履蹒跚;十年前的商业模式,今天可能已被彻底颠覆。如果投资者的知识库不随之更新,就无异于拿着一张旧地图在新世界里航行。持续学习新的技术趋势、商业模式和思维模型,是投资者能为自己构筑的最可靠的“护城河”。特龙创办Udacity的行为,本身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高致敬。
  2. 第二重,关注人力资本和教育科技。 特龙的转型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投资主题:人力资本的价值和赋能于人的产业的巨大潜力。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都归结于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那些能够高效提升人力资本的公司(如教育、培训、企业服务软件等),本身就站在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赛道上。

将塞巴斯蒂安·特龙这位未来主义者与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放在一起,似乎会产生一种有趣的“时空错乱感”。格雷厄姆的世界是由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和“捡烟蒂”(cigar-butt investing)式的机会构成的。他追求的是可以用数字精确计算的、有形的安全边际。而特龙的世界,充满了无形的算法、数据以及需要用想象力去衡量的“登月”梦想。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其本质,会发现他们并非背道而驰,而是殊途同归。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寻找“市场的无效性”——即价格与价值的巨大偏离。

  • 格雷厄姆发现的价值,是市场因短期恐慌或忽视而低估了公司当下的有形资产价值。他买的是“便宜”。
  • 特龙所创造和启示的价值,是市场因缺乏想象力或对技术理解不足而低估了公司未来的无形资产潜力。投资于此,是买“成长”和“颠覆”。

可以说,特龙的思维方式,是对价值投资在科技时代的一种重要演进和补充。就连巴菲特本人,其投资生涯也经历了一个清晰的演变:从早期严格的格雷厄姆式“捡烟蒂”,到后来在查理·芒格影响下,转向投资那些拥有强大护城河的优质企业,如Coca-Cola和近年的苹果。巴菲特投资Apple,看重的早已不是其厂房和库存,而是其无与伦比的品牌、用户粘性和生态系统——这些正是特龙式创新所着力构建的无形资产。 因此,学习特龙,并非要我们抛弃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而是要我们将“价值”的定义进行现代化拓展,将目光从有形资产负债表延伸到无形的“未来资产负债表”上。

塞巴斯蒂安·特龙的故事告诉我们,投资的终极目标,是分享人类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红利。而最大的红利,往往源于那些解决了最根本问题、创造了全新范式的企业。 作为面向普通投资者的《投资大辞典》,我们收录“塞巴斯蒂安·特龙”,是为了强调一个核心观点:价值投资不仅仅是关于“买得便宜”,更是关于“买得正确”。 而“正确”的方向,就是那些由特龙这样的一流人才所引领的、通往未来的确定性趋势。 从他身上,我们学到的投资智慧可以总结为:

  1. 用长达十年的眼光去思考,忽略短期噪音。
  2. 寻找那些正在构建技术和数据生态,而非仅仅销售产品的公司。
  3. 理解并适度拥抱“不对称风险”,为未来潜力支付合理的价格。
  4. 将自我提升视为最重要的投资,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

最终,投资一家拥有“特龙式”基因的公司,你购买的不仅仅是一纸股票凭证,更是一张通往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构建且潜力巨大的未来的门票。这或许正是价值投资在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实践形式。